《波坦金戰艦》 是 1925年由蘇聯的謝爾蓋‧愛森絲坦(Sergei  Eizenshtein)所導演,為一黑白默片。我們這組人馬在看完片後做了《波坦金戰艦》相關報告,從導演生平內容到電影拍攝手法都有一些涉獵。此部落格為我們所整理出的內容,以及我們在做這些報告時的心得感想。

組員:

potemki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potemki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波坦金戰艦的時代背景

 時代背景--1905年革命

potemki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波坦金戰艦劇情簡介

這部電影由五段故事所組成,分別是"Men and Maggots" "Drama at the Harbour“ "A Dead Man Calls for Justice“ "The Odessa Staircase" "The Rendez-Vous with a Squadron"。第一段敘述波坦金戰艦上,因腐肉食用問題而引起水手與軍官的衝突。第二段描述眾人在碼頭圍觀遺體,哀悼戰艦上犧牲的革命領袖。第三段眾人團結心志支持波坦金戰艦的革命行動。第四段是著名的奧德賽階梯屠殺場景。第五段則是與戰艦結盟,緊張又鼓舞人的過程。故事述說俄國革命的一段序曲。本文將由著名的奧德賽階梯片段去了解艾森斯坦剪接的風格。

potemki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potemki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在報告蒙太奇理論之前,我只知道蒙太奇理論很有名,至於具體是什麼,我倒說不上來。因此,在看波坦金戰艦之前,我從簡介中知道片中有運用蒙太奇手法,但是看片時我完全看不出來哪裡有蒙太奇。後來開始整理蒙太奇資料時,才知道原來蒙太奇分這麼多種,光是愛森絲坦就提出五種不同的蒙太奇手法。了解這五種不同的蒙太奇手法後,再回頭看愛森絲坦的電影,會有一種豁然開朗的感覺,畢竟這些蒙太奇手法在一般的廣告、電影中常常出現,只是我們沒有注意到或是早已習以為常。這次的報告中,我雖然不是直接針對波坦金戰艦做介紹,但是蒙太奇為愛森絲坦所重視的電影手法,不只波坦金戰艦,他的其他電影也都使用了大量蒙太奇。在準備過程中,我找了這五種蒙太奇的解釋,但是仍不是很明白,後來就去youtube大量尋找使用這五種蒙太奇手法的影片。在多種不同影片相互比較之下,我慢慢對蒙太奇有了一些基礎的認識,甚至也從中發現了愛森絲坦其他有使用蒙太奇手法的電影片段。從這次的報告中,我發現,有時候一小段影片所表現出來的東西比一大敘述還要顯著,一段段的影片就能架構出每一個看似深奧的理論。

     這學期的課程對我來說可以說是收益良多,每週看一部經典電影、讀電影相關理論、聽老師講解,讓我這個平常沒在看電影的人對這個令我非常不熟悉的領域有了一點認識。上過這一學期的課之前,看電影時不會想太多,最多看看故事喜不喜歡。但是這學期的課程,除了故事內容,我們必須更加注意電影拍攝手法、角度、燈光、聲音等等,當我們看到故事以外的東西,電影本身就更加有活力。例如在看Citizen Kane時, 我一開始其實不太懂這部電影為什麼會被選為經典百大電影榜首。但是在上課時,老師一一點出這部電影的細節,讓我發現這部電影他本身的魅力所在。了解電影的細節,知道如何「看」電影,電影對我來說不再只是一個故事,更包含了許許多多的含意在每一個畫面、聲音及動作當中,這是我這學期最大的收穫。

potemki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蒙太奇(Montage)是一種大量使用剪接的電影拍攝手法,在法語中,蒙太奇有「組合」的意思。俄國的導演謝爾蓋愛森絲坦(Sergei Eisenstein)在他的電影中即大量使用蒙太奇手法,如波坦金戰艦(The Battleship Potemkin)、十月(October)等電影。愛森絲坦認為,蒙太奇是電影藝術的基礎,且電影剪接應使用「辯證的」(dialectical)手法。意思就是:兩個衝突的鏡頭產生出一個全新的概念,也就是A鏡頭與B鏡頭的碰撞產生出全新的C鏡頭,而不是AB的融合。愛森絲坦還提到,轉變的過程不應是平穩而順利的,應該是劇烈的衝撞與擺盪,平穩的轉變是一種錯誤。(Understanding Movies: p.175)

 

potemki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5) 人氣()